使用白盒測試方法時,確定測試數據應根據( )和指定的覆蓋標準。
A、程序的內部邏輯
B、程序的復雜結構
C、使用說明書的內容
D、程序的功能
面向對象方法有許多特征,如:軟件系統(tǒng)是由對象組成的;( );對象彼此之間僅能通過傳遞消息互相聯(lián)系;層次結構的繼承。
A、開發(fā)過程基于功能分析和功能分解
B、強調需求分析重要性
C、把對象劃分成類,每個對象類都定義一組數據和方法
D、對既存類進行調整
原型化方法是用戶和設計者之間執(zhí)行的一種交互構成,適用于( )系統(tǒng)的開發(fā)。
A、需求不確定性高的
B、需求確定的
C、分時
D、實時
為了提高測試的效率,應該( )。
A、隨機地選取測試數據
B、取一切可能的輸入數據作為測試數據
C、在完成編碼以后制定軟件的測試計劃
D、選擇發(fā)現(xiàn)錯誤可能性大的數據作為測試數據
在Windows 文件系統(tǒng)中,一個完整的文件名由( )組成。
A、路徑、文件名、文件屬性
B、驅動器號、文件名和文件的屬性
C、驅動器號、路徑、文件名和文件的擴展名
D、文件名、文件的屬性和文件的擴展名
DFD中的每個“加工”至少需要( ) 。
A、一個輸入流
B、一個輸出流
C、一個輸入流或一個輸出流
D、一個輸入流和一個輸出流
關于源程序功能性注釋不正確的說法是( ) 。
A、功能性注釋在源程序中,用于說明程序或語句的功能及數據的狀態(tài)等
B、注釋用來說明程序段,需要在每一行都要加注釋
C、可以使用空行或縮進,以便于容易區(qū)分注釋和程序
D、修改程序也應修改注釋